專訪|陳昆暉:樂做熱鬧塵世中的隱士
原創(chuàng):大眼 網(wǎng)視洞察
網(wǎng)視導讀:路上車水馬龍,行人與車輛都來去匆匆,像電影中快閃過的畫面,模糊且輝煌,只有他的身影堅定而又清晰。
約見的采訪地點樓下有一排樹,葉子已經變黃。大樓外面也有許多年歲已久的樹,整個地方像是被藏了起來。
在工作室見到陳昆暉導演的時候,他正在沏茶。網(wǎng)絡上有關他的視頻很少,最近的新聞消息也大多是有關電視劇《在遠方》的采訪稿件。事實上,他已經拍過許多部優(yōu)秀的作品。
對于這位導演,有太多想要了解:他是如何拍出這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?身處影視圈這么多年為何有關他的新聞這么少?工作之外的他又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(tài)?一系列的問題在與他交談的過程中有了答案。
熱愛
成長于臺灣,九十年代末來到大陸。陳昆暉導演的起點很高,第一部作品就是拍攝《還珠格格》。此后,他接連以攝影師的身份拍攝了《鐵齒銅牙紀曉嵐》《康熙微服私訪記》等多部作品,與張國立、劉江等人合作,最后將自己的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大陸。
當時大陸的影視文化發(fā)展并不如臺灣,而他選擇來到大陸還面臨著文化等差異,這樣的決定無疑需要一定的勇氣與魄力。是什么讓他決定留著這里,而且一待就是二十多年?
這一切源于愛,他愛這個家?;氐酱箨懢褪腔氐郊业母杏X。對他而言,這里的一切都有強大的吸引力,他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,他想了解這里的風土人情、大山大河、一點一滴。
陳昆暉導演說他“20”歲了,因為他見證了臺灣經濟發(fā)展的黃金20年與大陸經濟發(fā)展的黃金20年,這份經歷讓他與別人不一樣。而談起以往拍攝或執(zhí)導過的作品,他談到其實拍攝各類作品主要是為了“讓世界看到我們,能讓世界更清晰地了解中國以及中國的多方面。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宣揚不夠,所以我們要填補這種文化輸出。”他要把他親眼所見的都講出去,改變國際上對中國的一些曲解。
對于導演這個職業(yè),他深愛著。導演這份職業(yè)在他心里是神圣的,所以他才會說“45歲之前不碰導演這把椅子。”“因為對我來講,這把椅子是我心目中神圣的一塊寶地。如果沒有到一定火候和生活閱歷的時候,我沒有辦法跟演員講戲、講述我要拍的東西。”
因此,他才愿意從攝影師做起,因為那是離導演最近的距離,而且一做就是很多年。“我選擇這一行當,然后才把我自己投入在這個行當。”
養(yǎng)分
因為《在遠方》的熱播,陳昆暉導演又一次成為行業(yè)焦點,但是提起這部劇的拍攝經歷時,他卻十分平淡地講述自己在劇組時的日常工作:演員、攝影、燈光、道具、化妝、服裝等各方面都要去核對以后,才能開拍;拍完之后,晚上還要開會,為第二天的工作做準備,等開會結束可以看到太陽都要出來了,只能躺在床上短暫地瞇一會,這樣繁忙且平常的工作也讓他收獲了很多,他會在劇組每個人身上學習他們的閃光點。
陳昆暉導演說,
剛來大陸的時候陳昆暉導演就與張國立和劉江兩人合作,在這兩人身上他學習到了很多。“他們兩個人對戲的執(zhí)著和把握,都有他們的嚴格標準,所以說我很慶幸我一來的時候就碰到他們。我在我的領域可以說是佼佼者,但是我在其他領域的時候一定是空白的。”談起與他們的交集,他興致高昂了起來。
“我一開始的目標就是要做導演,我不是科班出身。而攝影離導演最近,是導演手中的筆,所以我選擇從攝影開始。”在這個過程中,所有的空白都需要補上,他只能不斷地給自己補充養(yǎng)分。
生活中,留意一切,從祖國的山山水水到路上的行人,無時無刻不在學習。“我就喜歡觀察,我喜歡拍,對時代變遷的這種細微的感知,這種一種點點滴滴,林林總總。”他從生活中汲取到的所有養(yǎng)分最終回歸到了他的作品中,為他的作品錦上添花。
真誠
“演員最大的要求是什么?就是演員的心。演員最好的特質是真心,因為真正從心里走出來的東西,他的眼神跟別人是不一樣的。”
好友張國立最近參加了綜藝《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》,當被問到“一個好演員應該具備什么特質”時,陳昆暉導演這樣回答。
與陳昆暉導演交談的過程很愉快。雖第一次見面,但他一點都沒有“高高在上”之感,可以感受到的是他說話隨和、待人真誠。盡管他已經拍攝了這么多部作品、接觸了那么多的演員,但“每部戲我都是戰(zhàn)戰(zhàn)兢兢的,因為你總想做好。在你的職業(yè)生涯當中,不要有讓你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地方,所以這是對我自己的警惕和約束。”
“您拍攝的那么多作品最滿意的是哪一部?”他不假思索地回答“下一部”,堅決而有力。“我是一個創(chuàng)作型導演,沒有固定的模式,不喜歡公式化的東西。只要是好的故事,都愿意去嘗試。”
“如果讓你用兩種食物來形容攝影師與導演這兩個職位,你會用什么來形容?”他重復確認了一遍這個問題,然后將頭傾斜了一下,用一只手扶住自己的下顎,開始認真地思考。時間靜止了大約有20秒,那一刻太陽透過窗戶,光打在他的身上,臉的輪廓倒映在藍色的墻上,仿佛一切都靜止了。
思考過后,陳昆暉導演這樣回答“我覺得這個太形象了。我們不要那么形象的東西。導演它肯定是五味雜陳,你講什么全對。攝影師,它一定是扎扎實實的一道硬菜,為什么?因為這是你手里的金剛鉆。”對于這兩個陪伴他多年的職業(yè),他無法用兩個具體的事物將其概括。
隱士
身在影視圈,他沒有自己的微博,微博搜只能搜到他工作室的微博,有關他的視頻網(wǎng)上也很少。
“您平時不喜歡應酬是嗎?”
“不喜歡。”陳昆暉導演回答的很干脆。
雖然導演這份職業(yè)鍛煉了他與人交流溝通的能力,但工作之外,他是一個不喜歡應酬的人,有著自己的一片小天地。“我很喜歡沒事就坐著,喜歡爬到樓上,喜歡一個人坐在屋頂上看到萬家燈火,喜歡看到每個窗戶里頭他們的故事。”
不論是作為攝影師還是導演,他都是對鏡頭最熟悉的那個人,但事實上他卻不喜歡在鏡頭前表露自己。
于陳昆暉導演而言,舞臺是屬于演員的,他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。“我們各司其職。把這個舞臺交給演員,我們做好對于舞臺展現(xiàn)的所有服務工作,最后把這個故事傳播給觀眾。”
他想要做的其實很簡單。“在這個市場里頭,你其實要做的一件事情是你能不能夠靜下心來去認真思考,思考未來要怎么樣去完成我的目標。”不浮躁,不隨波逐流,陳昆暉導演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識,他知道自己要什么,不要什么。
他存在于這個圈子,卻也游離于這個圈子。
相關資訊
評論
- 評論加載中...